熱門文章

2019年4月11日 星期四


離岸風電態度大不同!外銀競相參與 國內行庫觀望氣氛濃

2019-04-08

為接續更多融資商機,外銀圈使出全力與政府部會溝通,希望能參與台灣離岸風電開發計劃。但反觀公股行庫,卻糾結在「專案融資」而裹足不前。再生能源發展攸關國民重大利益,本國金融機構是否應給自己一次機會參與學習?

全球離岸風電開發的領先市場,首推歐洲和北美地區,亞太地區及至近年才出現少數示範風場,台灣是國際開發商最看好、最具潛力的風場,包括日商銀行、歐系銀行等,莫不把參與、投資台灣離岸風電開發計劃,視為前瞻亞太市場拓展的前鋒。

台灣離岸風電開發計劃正逐步開展的現在,令人費解的是,外商銀行參與的熱度遠高於本地的公股行庫、多數民營銀行;外銀的行動力可見一斑,2018年先有法國最大銀行──法國巴黎銀行(BNP PARIBAS)出任海洋風電(Formosa I)專案財務顧問,安排銀行業聯貸新台幣187億元融資,法國興業銀行還因此踏出發行新台幣計價債券的第一步。為了接續更多的融資商機, 外銀圈使出全力調度亞太區專家群來台協助,與政府部會仔細溝通,希望能在國外總部承諾支援的前提下,為台灣離岸風電開發計劃準備好足夠且完備的金援。

反觀公股行庫,除了台灣銀行善盡政策銀行角色,參與2019年將併聯發電的台灣首座離岸風電廠「達德能源電廠」、2019年底商業運轉的海洋風電(Formosa I)第二階段等近千億元聯貸,在借貸申請方要求採取專案融資模式下,多數公股行庫馬上縮手,甚至在外放話,「要我們參與這麼高風險的開發案,政府是不是應該出面給予更多的協助?」

我們必須強調,離岸風電開發不是「單純的一項計劃」,它是台灣能否站在國際社會的關鍵標章之一。當對抗氣候變遷的聲浪震天價響、綠色能源正成為全球主流的今天,99%能源是依賴進口的台灣,有沒有覺醒到風力發電、太陽光電才是台灣的明天?本地銀行業者今天對此不願加強學習、克服困難,有何資格說做到企業社會責任、心懷未來世代的台灣?

離岸風電帶動FDI新契機


外商來台投資在地產業,是台灣期盼許久的經濟動能。法國外貿銀行(NATIXIS2019年第一季台灣經濟展望報告指出,中美貿易爭端造成亞洲經濟前途多舛,台灣在出口衰退的同時,手機等消費電子品製造也面臨需求減少,形成經濟動能重重挑戰,而外商來台直接投資(FDI)明顯增加成為新的契機。

該銀行引用官方統計數據分析,2018年核准外商直接投資增幅達50%,特別是來自歐洲的製造業投資,是其他地區、其他產業FDI加總的3倍。法國外貿銀行經濟研究團隊強調,如果台灣政府能夠打破政治僵局,且把握海上風能(離岸風場)等機會,外商投資可以幫助台灣實現多元化經濟轉型,培育新的產業。

一個風力開發議題,為台灣FDI全球墊底的爛記錄開始有了翻轉的機會。難以細數有多少歐洲廠商就著這個議題來台,以離岸風電開發為例,前身是丹麥石油與天然氣公司(DONG Energy)的丹麥商沃旭能源(Ørsted)自201611月揭牌台灣辦公室,帶動丹麥多個機構、企業跟進投資台灣,還有多家德國開發商找到台灣合作廠商、在台成立合資公司,及至20193月中旬,德國四大能源集團之一的「安能集團」(EnBW)宣布在台成立亞太營運中心,目前在參與台灣官方即將發布的離岸風電第三階段區塊開發計劃。

產業投資計劃發展動輒230年,在企業本身勢必追求成功的前提下,投資備設、經營管理、穩定獲利皆是可期,借款給企業的銀行業等同是握了「固定收益」金融商品,融資利息為銀行維持定期收益,對台灣銀行業來說,企業融資是去化龐大閒置資金的最好去處。

以離岸風電開發計劃作為產業投資,理當也能為銀行業帶來同樣的效果,以台灣迄今的多件離岸風電開發計劃來看,本地銀行業最嚴重的糾結是在「專案融資」,搞不清楚擔保品是什麼?融資架構長什麼樣子?無追索權和第三方機構到底有什麼關係?台灣金融研訓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員彭勝本就指出,「本國銀行因沿襲日據時代的傳統5P授信原則,理念、認知都有差距!」

深入認識有助化解疑慮


「台灣銀行業不必害怕,專案融資是要花時間細細認識!」法國興業銀行亞太區能源項目融資部董事總經理張雷說,國際上許多市場也曾經沒有接觸過專案融資,多數在做過一、兩次後,了解它的風險設計,後來就越來越熟悉了,因此國際上的跨國銀行集團內部多有設置「專案融資部」,法國興業銀行亞太區的3個樞紐(hub):澳洲、新加坡、香港都設有專案融資部門和專家團隊,「我相信台灣也將會這樣發展的。」

法國興業銀行是台灣海洋風電(Formosa I)專案融資計劃的專案融資參與者之一,在這宗亞洲第一筆離岸風電專案融資案中,法國興業銀行台灣區總經理劉光卿說服法國總行和金管會,首度由外銀台灣據點發行新台幣計價債券,用於該案的部份資金需求。

張雷表示,離岸風電開發計劃的資金安排,在國際市場主要規劃為專案融資,法律關係、風險安排則介於銀行和開發計劃之間,「不是抓著一家公司(或許是開發商)給它『企業擔保融資』!」

國銀行對於專案融資的陌生,國際離岸風電開發商在無法等待下,先期開始順應台灣模式,改採擔保融貸,例如丹麥商沃旭能源的「大彰化東南及西南離岸風場資本支出約新台幣1,650億元,半數是企業自有資本,另一半資金由母公司Ørsted A/S提供「全額擔保」方式,向本地銀行聯貸融資,由台灣銀行、國泰世華及法國巴黎銀行擔任共同主辦行,並發行首檔以台幣計價的國際板綠色債券,規劃融資規模為新台幣250億元。

「這樣的安排, 是為了解除市場的疑慮!」張雷認為,離岸風電開發計劃通常以20年為專案融資規劃期,沃旭能源在開發前期採取企業貸款,估計中後期還是會回到專案融資做法,未來會比較辛苦,會需要修改許多法律合約,「從財務顧問的角色來看,長期項目應是打從開始就規劃好,就像蓋房子之前把設計圖畫好,按圖興建完工,遠比邊畫、邊蓋、邊修來得容易且順心許多。」

由於沃旭能源2016年進入台灣市場迄今,持續引進丹麥許多機構來台,包括前述的海洋風電(Formosa I)專案融資計劃中,有丹麥國家出口信貸(EKF)作為國際擔保方,而沃旭能源也透露將尋求第3方認證,應是APLMA(亞太貸款市場公會)標準,讓新台幣250億元的貸款採循環信用額度(Revolving Credit Facility, RCF),也就是綠色融資(Green Loan)認證,銀行團可以全程掌握。為了達陣開發案, 取信本國銀行業竟成了國際業者的宿命,多數公股行庫卻仍裹足不前。

專案融資為現代銀行顯學


目前箭在弦上的海洋風電(Formosa I)和大彰化風場兩個台灣首波離岸風電開發計劃,都有沃旭能源的參與,資金的規劃卻大不相同,不僅法興銀行專家團隊有上述的分析,認為台灣正在長出自己的可行模式,不必一味照抄國外做法,沒有任何公式(formulary)可以套用。法國巴黎銀行台灣區總經理胡日新(Olivier Rousselet)亦指出,「用平台(platform)合作來描述『專案融資』更為恰當,每個平台的組成成員、要素、需求、自律、互動、串接等,都各有各的樣子!」

張雷強調,「BANKABLE」(可銀行化)是國際銀行對於專案融資的思維邏輯,在此原則下參與開發案以取得經驗,進而發展出各自銀行的標準、策略,要符合股東權益和公司治理等國際準則,過往參與的成果能吸引有經驗的投資人找上銀行,而熟悉在地文化的業主,也能幫助有國際經驗的外銀,加快找出適合本地的專案融資模式。

這可用網絡關係圖來形容,網絡有很多節點(nodes)與連結線(ties)構成,也會存在結構洞,最靠近關鍵節點的結構洞之間有相似條件,因有在地相吸的機會,結構洞的大小也會因為節點之間連結線的相織而變小。對照在法巴銀和法國興業銀行與離岸風電開發計劃,因為台灣據點和台灣金融團隊而有了在地(local)的合作優勢。

從國際銀行業的角度來看,台灣目前金融機構似乎和世界能源投資主流趨勢有點脫節,但再生能源發展攸關全體國民重大利益,金融機構是否應該給自己一次「機會」來參與學習?也許從新的模式又能找到新的機會。

(本文摘自201904月份《台灣銀行家》月刊)

不用計算碳稅,澳洲風能與太陽能均化成本已低於燃煤


作者 弋丰 | 發布日期 2019 04 10

澳洲是煤礦出口大國,過去也自產自銷,燃煤發電成為主要能源來源之一,不過,未來的情況可能有所不同,澳洲國家研究機構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Commonwealth Scientific and Industrial Research OrganisationCSIRO)與澳洲能源市場管理局(Australian Energy Market OperatorAEMO)發表最新研究「發電成本 2018」(GenCost 2018),發現:即使加上了平衡間歇性的儲能相關成本以後,澳洲風能與太陽能仍然是澳洲最便宜的能源來源之一,可與燃煤發電相抗衡。

研究者早就預期風能與太陽能成本會低於燃煤發電,但是即使加上能源儲存相關成本,包括搭配可供電 2~6 小時的電池能源儲存系統,或是搭配抽蓄水力發電除能,成本都還是可與燃煤發電競爭,這就是意外的驚喜。

研究發現,風能與太陽能本身,至 2020 年,均化成本(LCOE)大約落在每度電澳幣 0.065~0.05 元之間,合約新台幣 1.43~.1 元,相較之下,不計算任何碳稅風險成本的情況下,採用無煙煤燃煤發電,均化成本最低為每度電 0.085 元澳幣(新台幣 1.87 元),燃氣發電均化成本最低則為每度電 0.07 元澳幣(新台幣 1.54 元)。

若加上 2~6 小時的電池儲能系統,澳洲風能與太陽能都還能與無煙煤燃煤發電相當,而在較低價格區間的區域,則尚可與燃氣發電一拚。

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表示,不僅如此,風能與太陽能成本還正在繼續降低,以太陽能而言,每年成本繼續降低 10%,照這個狀況下去,燃煤發電在經濟已無立足之地,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預期在這樣的市場趨力下,資金將只會投注在風能與太陽能之上,而非其他種類的能源。

而且,其實在澳洲目前大部分區域,風能與太陽能並不需要搭配儲能系統,研究顯示,風能與太陽能達到電網占比 50% 以前,都不需要儲能系統支援或是只需要即少量的儲能系統支援。目前澳洲可再生能源離 50% 的占比還很遙遠,若未來有朝一日發展到 50% 以上,由於每年風能與太陽能成本還在下降,屆時即使需要加上電池儲能系統搭配,總成本也仍然比燃煤更具競爭力。

另一方面,目前的計算尚未加入未來加入碳稅政策的風險因素,但是未來有朝一日終將會對燃煤、燃氣發電課徵碳稅,加上這個考量後估算,對燃氣發電的影響不大,但是燃煤發電部分,無煙煤的均化成本將提高到每度電澳幣 0.12 元,而褐煤還會升到更高。若再加上碳捕捉與碳封存的要求,2020 年燃煤發電均化成本將會提高到每度電澳幣 0.15 元。

其他能源部分,小規模生質能源,以及第四代小型模組化核電廠,都一樣昂貴,每度電均化成本高達澳幣 0.25 元。

若是繼續往後預測 203020402050 年,太陽能不論是單獨計算,或是計入能源儲存成本,都會越來越有競爭力,而燃煤與燃氣發電的成本則大體維持不變,因此,太陽能的經濟競爭力會越來越強勢,研究預期到 2050 年,太陽能會成為澳洲的主要能源來源之一。

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與澳洲能源市場管理局希望此項發電成本研究能每年進行,成為澳洲政府政策的重要參考,澳洲可再生能源局(Australian Renewable Energy Agency)也確認,該研究報告將會成為澳洲能源計畫討論的基礎。

太陽能三合一轉型第一人 洪傳獻兩大布局拚黃金交叉


太陽能三合一轉型第一人 洪傳獻兩大布局拚黃金交叉

蘋果即時 出版時間:2019/04/11

聯合再生能源董事長洪傳獻挾帶著多年來在工研院歷練的優勢,主導新日光、昇陽科、昱晶能源的三合一,創下台灣太陽能產業史上最大的合併案,更引進了政府基金支援,在面對全球太陽能景氣急轉直下以及轉型過渡期,有了充實的營運資金。
 
洪傳獻坦言,現在做太陽能產業,若只是單純的製造與生產,絕對拚不過中國龐大的產能競爭,所以這一波沒有撐過的話,也不會有翻身的機會了,而三合一之後的聯合再生能源,顧名思義不再侷限於太陽能,也會布局新能源、儲能系統的發展。
 
聯合再生能源成立迄今約莫半年的時間,洪傳獻說,第一步就是先轉型,首先在上游製造的部份,從原本3家合起來有高達5GW太陽能電池年產能,現在只留下技術最好、轉換良率最高的1.5GW單晶PERC太陽能電池,下游則積極開拓業務,包含電站開發與興建以及自有品牌模組的銷售。
 
洪傳獻說,已打銷許多太陽能電池的閒置設備與產能,生產單晶PERC電池至少不會有現金流出的問題,且預計到明年年底的時候,大概90%的設備都已經折舊完畢了,在精簡太陽能電池產能與製造人力這個部分,確實已經達到已經設定的目標。
 
洪傳獻也說,為了轉虧為盈、永續經營,公司必須要轉型,所有的人事物都要跟著轉變,其實還需要很多的人才,包括模組銷售、系統研發都需要人才,但製造就不需要這麼多的人力。
 
第二步驟,開始建立系統的能力,開發與興建工程的能力,以及財務的能力,這些也花了很多時間,目前在美國、台灣各擁2個開發的團隊。至於財務管理的部分,基本上不會把現金停留在案廠裡面,希望可以與金融業者一起合作。
 
最後就是模組的部分,洪傳獻說,會繼續支持政府的2025年地面型達17GW,屋頂型3GW太陽能發電的目標,在台灣內需市場,聯合再生將以台灣製造為主,海外的市場,則委外代工後直接做銷售,像在美國市場為主,找中國的業者代工,自己則蓋案場,對於中國市場的依賴度幾乎已經降到為零。
 
整體而言,洪傳獻不諱言,太陽能電池目前還是包袱,但隨著系統開發量案不斷成長,期待今年年底,營運表現可以達到黃金交叉點,也就是說獲利已足以彌補損失的部位。
 
談到新事業的發展,洪傳獻表示,聯合再生能源選擇氫能機車以及儲能系統,而現在大行其道的電動機車需要充電,充電需要電力,也是空汙的汙染源之一,氫能機車就沒有這樣的問題,氫氣與氧氣結合產生動能,而這並非是新技術,美國、日本都已發展得很好了,但主要應用以巴士為主,但是沒有機車。
 
洪傳獻說,台灣機車市場高達1400萬台,但氫能機車的發展才開起步,對於聯合再生能源來說,不會貿然投入生產製造,先以技術開發為主,現已成功開發了125CC白牌氫能機車,一罐氫氣可以跑100公里,預計9月再度開發出125CC以上綠牌氫能機車。
 
在儲能的部分,洪傳獻說,太陽能發展到某種程度之後,必須開發大型的儲能系統,聯合再生能源先從小型儲能系統開始做起,應用於UPS不斷電系統,預計今年第3季底,自行研發成功的大型儲能系統將獲取得UL的認證,搶進太陽能的儲能系統。(楊喻斐/台北報導)

壽命達 20 年、成本比鋰電池低八成,澳洲推出全球首款可用熱電池


作者 Daisy Chuang | 發布日期 2019 04 10

為了提高用電穩定性,南澳大利亞致力裝設各種電網級儲能系統,從鋰離子電池儲能系統、抽水蓄電站再到壓縮空氣儲能廠,幾乎無所不包,而現在南澳或許又有新的儲能生力軍,在地能源科技公司 CCT Energy Storage 聲稱已打造出全球首款可用的熱電池,除了擁有 20 年使用壽命,成本也比現在的鋰電池還要低 60-80%

熱電池系統名為 TEDThermal Energy Device),是種裝置規模可大可小的模組化設備,該電池運作原理簡單易懂,首先以再生能源、化石燃料等任一電力加熱其中的熔融矽,再用熱機將熱量轉換成可對外輸出的能量,最後就能用來加熱水以及轉換成交流電。

外媒 NEWATLAS 報導指出,目前 TED 標準容量約為 1.2MWh,全部零件與設備基本上可以裝在 6 公尺的貨櫃中。CCT 執行長 Serge Bondarenko 表示,TED 規模可大可小,應用範圍小至 5KW 商用規模、大至 MW 級電網儲能系統都可以。

CCT 相當看好 TED 的應用潛力,其儲存能量是鉛酸電池的 12 倍、鋰離子電池的 6 倍,耐用性表現也不差,一般來說鋰電池在充放電 5,000 次後儲電容量會降至 80%,而 TED 循環 3,000 次後,儲能容量也不見衰退,且比起鋰離子電池的金屬存有衰退難題,熔融矽在循環使用後,儲熱表現反而會提高。

該公司預估 TED 使用壽命長達 20 年,Bondarenko 指出,若人們堅持想要讓 TED 系統退役,該設備也是 100% 可回收,不會有環境污染問題。

Bondarenko 表示,TED 的成本效益比具有極高優勢,其中他以特斯拉的電池組為例,聲稱在相同儲能容量需求下,TED 的成本比特斯拉還要低 60-80%,占地面積也更小。且雖然熔融矽的溫度相當高(矽熔點超過 1,400°C),但消費者也不用太過擔心設備的安全性,若電池出問題,只要關閉設備、讓熔融矽冷卻,問題解決後就可再次重啟加熱。

目前 CCT 正努力將產品推向商業化,目前已跟 LonsdaleStillmark MIBA 等公司進行商務合作,預計未來 Lonsdale 將會為其客戶提供逾 10 TED 設備,更希望 2020 年可增加到 200 多組,而 CCT 將會提供 Stillmark 熱電池設備,MIBA 集團則可在丹麥、瑞典和荷蘭獨家製造和販賣 TED

Bondarenko 表示,若 TED 運作與推廣等一切順利,在業界頗受好評後,未來將致力在幾年內讓設備規模提高到 100MWh

屁股也能發電!高中生奪新加坡發明展總冠軍


屁股也能發電!高中生奪新加坡發明展總冠軍

2019-04-08 自由時報〔記者陳建志/台中報導〕

明道中學國際部曹泰然、田紹遠及趙建程3位同學,因前往柬埔寨旅遊時,發現當地小朋友晚上沒有電燈可閱讀,希望以便宜、簡單的方式,讓貧窮國家的小孩晚上也能看書,前後花了近5個月,利用「半導體溫差發電晶片」,發明只要坐在上面,就能運用身體自然熱能溫度差進行發電的系統,成功連接USB點亮電燈,以此作品參加新加坡發明展,一舉拿下「總冠軍」殊榮。

明道中學國際部教學組長勞永全今天表示,IDEX發明展是由新加坡英華獨立學校主辦,今年吸引全球約40組國高中生參賽,經篩選包括台灣的台南二中和明道中學各2組團隊,共727組隊伍進入第2階段,最後僅10組進入總決賽,明道中學2組隊皆獲選,最後並拿下總冠軍以及一個銅牌的好成績。

拿下總冠軍的作品,是由明道中學國際部曹泰然、田紹遠及趙建程3位同學,以「帶來光明」為主題,田紹遠說,之前到柬埔寨旅遊時,發現當地小朋友白天要工作賺錢,晚上卻沒有便利的電力可點亮電燈閱讀,因此思考如果能發明一套便宜又簡單的發電系統,就能讓包括柬埔寨在內落後國家的小朋友,都能有電燈看書。

指導老師勞永全表示,同學前後花了45個月的時間,利用冰箱中都會使用的「半導體溫差發電晶片」,製造出藉由身體熱能溫度差就能發電的系統,並發現依照不同功率,只要將1830片不等的晶片串連,並連接電容器和變壓器,就能順利產生電力點亮電燈,創意和實用性獲得20多位評審的一致讚賞,一舉拿下總冠軍。

勞永全說,目前這套系統,使用者只要坐在屁股下就能靠自己發電,不過隨著坐的時間增加,因溫差變小會讓發電效率降低,目前僅可持續發電1215分鐘,未來希望克服此缺點,改良成發電更持久、穩定的系統。

全球暖化若超過2℃ 美世:投資難了


全球暖化若超過2℃ 美世:投資難了

蘋果即時2019/04/10 00:01

 

美世認為,依全球暖化嚴重程度,將對資本市場有不同程度的衝擊。路透

投資人當心,若地球升溫超過攝氏2度,後果不只氣候異常,還會變得很難賺錢。
投資顧問公司美世諮詢(MERCER)周一發布報告,預測全球暖化攝氏2度、3度甚至4度,對資本市場將有不同的衝擊。該公司說,若暖化限制在攝氏2度以下,下跌最多將是煤炭和其它化石燃料的價值,因為各國將轉換成較乾淨的能源。若溫度進一步上升,損失最大將是工業、農業等產業。美世發現,暖化若達到3度,除煤炭以外的能源業,都將免於大跌,但極端氣候災害將導致所有其它產業的報酬率,在目前到2030年間變成負值,包括金融,農業、工業和必需消費性產業。到2050年前損失還會加速。

對多數產業而言,升溫4度的衝擊更大。

最明顯是全球房地產將出現淨下跌,海平面上升和強大颶風將把民眾推往內陸,先前少有人居的土地價格會上漲,但沿海的房屋跌得更兇。某些產業可能還有正報酬,如防洪牆等防災基礎建設。

美世主張各國政府應採取行動,以達成2015年巴黎協議的承諾,而投資人應增加投資永續基礎建設及可再生能源資產,以搶得先機。

科學家們依然很小心,不把任何單一氣候事件連結到全球暖化,但越來越高的共識是:隨著地球越來越熱,未來洪災、火災,乾旱和颶風威力不但更強,頻率又會增加。(吳國仲綜合外電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