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文章

2019年6月9日 星期日

非核家園和深度減碳可並行 中研院士籲政府加快發展再生能源


非核家園和深度減碳可並行 中研院士籲政府加快發展再生能源
2019-06-06 〔記者簡惠茹/台北報導〕
中研院耗費3年時間,完成台灣第一本深度減碳政策建議書,對於能源議題在台灣社會的討論,往往面臨非核和減碳二選一的局面,院士王寶貫認為,非核家園和深度減碳是可以並行的,台灣應該加快發展再生能源的腳步,核能並不是再生能源,核廢料問題也還無解。
中研院建議書中提出三點建議,包含啟動「台灣深度減碳途徑」、建立對話平台並以公眾審議程序開展社會溝通,以及訂定「氣候變遷法」,希望能作為政府施政參考方向,創造經濟與深度減碳的雙贏發展。
撰述小組的中研院院士王寶貫認為,深度減碳和非核家園是可以並行的,兩者也不是對立的,關於核能很複雜,現在談核能也很政治性,目前政府的大方向還是往非核家園在走,現在核廢料還是無解,核廢料有解決辦法之前,核能應該要暫緩,有人說未來核能技術會提高,那就等未來再說吧,不能先畫大餅。
王寶貫指出,我們的建議有很大一部分是希望要加快再生能源發展的腳步,而核能並不是再生能源,風力發電一直成長,北歐國家絕大多數都是風力,如果到歐洲,風電到處都是,別人都已經成功了,台灣目前爭議還很多,執政者需要拿出辦法來,科學家可以提出建議,給出技術上的方向,具體政府要採取什麼政策工具就是政府的決策。
對於目前能源議題在台灣常常被當作選舉工具操作,王寶貫對此表示,大家應該回歸理性討論,希望不同團體之間,包含環保團體、政府單位和產業界,不要把自己跟對方當成是對立的,我們都是共同體,大家都是合作者,一起達到目標。

談能源 賴清德:核四根本無法重啟


談能源 賴清德:核四根本無法重啟

2019-06-05 22:37聯合報 記者丘采薇╱即時報導

最近民間正在發起「重核四公投」,行政院前院長賴清德今天到台大集思會議中心演講,被問到重核四公投如果過關,當選總統後會重核四嗎?對此賴清德表示,核四根本無法重,核四已經幾十年了,即便是台電資深員工,也對核四重的安全沒有把握,大家以為重核四不必花錢,但前閣揆江宜樺曾經在任內將重核四預算送到立院,總共500多億元,朝野都反對。他說,一定要讓國人知道核四的真正狀況,讓公投無法過關,才有辦法妥善解決這個問題。

賴清德說,他推動立法院十幾年前通過「環境基本法」,納入非核家園條款,規定政府要用心規劃,讓台灣朝向非核家園,這四個字也是在立法院第一次出現。他說,他支持非核家園,但必須注意穩定供電,台灣經濟非常重要,民生生活很要緊,另外是注意空汙排放,並藉以提高產業。

賴清德說,目前核能發電在台灣能源占12%,政府規劃用再生能源取代,在他擔任閣揆任內,不管是太陽能發電及風力發電,進度都正常,未來盤點時,要達成那個目標會越來越困難,去年公投通過後,刪除電業法95條之一,取消2025非核家園條款,但也沒有反對非核家園目標,只是不一定在2025年達到。

賴清德說,他當時跟所有同仁說,再生能源的建置要如期達成,社會才不會有意見,社會要的是有電,但如果目標沒有達到,又硬不要用核電,造成缺電,這才是社會問題,因此在公投通過下要更加努力,再生能源要如期達標。

新太陽光電推動計畫 月底上桌


新太陽光電推動計畫 月底上桌

工商時報【馮建棨、呂雪彗台北報導】

經濟部打算在6月底提出新一期「太陽光電二年推動計畫」,今年預計要推動1.5GW,明年2.2GW,合計推動3.7GW(地面型+屋頂型),可望吸引投資金額2,240億元。

知情官員並表示,經濟部能源局正在評估,二年期計畫會不會太短,若太短,期程不排除拉長至三年,一旦端出三年推動計畫,太陽光電設置目標量會逾5GW,投資金額則上看近3,500億元。

太陽光電計畫期程是2025要達到20GW(屋頂型3GW+地面型17GW),據經濟部迄5月底統計,屋頂型太陽光電已設置達2.8GW,可望在今年底前達到3GW

能源局官員表示,部分地方政府放寬地方自治法規,一般屋頂設置太陽光電有較大空間,另能源局正偕同工業局,盤點工業區可用屋頂範圍,預計將新增1GW1.5GW裝置容量;而地面型受限地方政府法規還在調整,時程較慢。因此能源局擬全面盤點,調升屋頂型目標,下修地面型目標,但整體太陽光電維持2025年達20GW目標不變。

第一期「太陽光電二年推動計畫」,去年已執行完畢,行政院指示經濟部規劃第二期計畫,預計月底出爐,並呈報行政院核定。知情官員說,初步構想新一期「太陽光電二年推動計畫」,今年推動目標為1.5GW,明年為2.2GW,合計3.7GW,希望太陽光電2020年達6.5GW目標。以1MW投資6萬元估算,3.7GW可望吸引投資2,240億元。

官員透露,在新的二年推動計畫中,會將地面型示範計畫納入,主因是地面型樣態很多,例如魚電共生(魚塭)、污染性土地等,涉及較多利害關係人,必須溝通協調,有示範案例帶動,可加速地面型舖設時程,其中中油高雄煉油廠可能是示範地點之一。

地面型部分,經濟部已盤點出3.1萬公頃的土地,將分期評估使用,新一期的二年推動計畫地面型若設置1.5GW,約需土地2,000多公頃。

第一期推動計畫分兩大項進行,屋頂型使用中央公有屋頂、工廠屋頂、農業設施及地方政府公有、商用、民宅等其他屋頂;地面型則使用魚塭及水庫滯洪池等水域空間、已封閉掩埋場、鹽灘地,及地層下陷地區。

拚屋頂型太陽光電 產業園區將成要角


拚屋頂型太陽光電 產業園區將成要角

2019/06/08 工商時報 馮建棨

經濟部將提出新的太陽光電二年發展計畫,其中會選定產業園區作為加快推動屋頂型的太陽光電的主軸,今明兩年預計工業區土地設置目標接近500MW

能源局長游振偉表示,目前工業區回報進度受理狀況還不錯,不過產業園區開發屋頂型太陽能光電,不只有經濟部管轄的工業區,另還有加工出口區、地方政府所屬工業區及科技部管轄的科學園區等土地,經濟部未來希望提升屋頂型總體推動目標,因此也會就產業園區的土地進行全面盤點。

工業局官員透露,2018年盤點出來屋頂型可用面積有386公頃,以每公頃可設置1MW來推算,去年就有386MW的裝置容量,今年目標是237MW,截至5月底為止,有遞件申請數量有115MW,相當於有150家業者投入,今年後續138公頃需要努力,以目前速度來看,今年有機會可以達標。

能源局官員透露,明年推估在工業區設置屋頂型太陽光電目標約會提升至250300MW,最終工業區土地以設置1,000MW為目標。官員說,法規不但訂出新開發的工業區屋頂必須有10%來裝設太陽光電設備,且新進駐園區的投資的企業廠房,都必須設置一定比例的太陽光電。

官員表示,產業園區設置屋頂型太陽光電,總體目標能達2GW,在太陽光電總體目標2025年達20GW不變下,為加大屋頂型的設置,產業園區會是重中之重的布局。

至於地面型方面,經濟部正在盤點還能利用的土地,像受污染的土地在不影響除汙過程下,會找尋合適地點來做示範場域。至於推動區域,官員指出,會北中南同步推動,北部目前是鎖定桃園及中壢,中部則是台中、雲林、彰化,南部則是台南、高雄及屏東,盤點合適的工業區進行建置地面型太陽光電的評估作業。

《思想坦克》「以核減煤」沒告訴你的事:廢核、減煤、綠能其實互不矛盾


《思想坦克》「以核減煤」沒告訴你的事:廢核、減煤、綠能其實互不矛盾

芋傳媒 作者為趙家緯

全球重要的能源研究智庫國際能源總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於五月底發表《潔淨能源系統中核能的角色》(Nuclear Power in a Clean Energy System),報告中提出若任憑已開發國家中的核電除役,將對能源安全以及減碳目標的達成,具有不利的影響。

而國內相關外電則以IEA 籲西方國家延長核電廠使用壽命以免電費和排廢飆升」或「IEA示警:核電廠若掰了恐電價漲、空污」為題,並引述 IEA 署長 FatihBirol 發言:「替核電廠延壽,不僅是講成本效益的解決方案,也能維持氣候變遷目標。這是當前最迫切的決策考驗。」而各國擁護核能發展的人士,亦紛紛贊同這份報告的政策建議。但倘若仔細分析該報告,其提出對於核能成本以及核綠互斥的分析,恐非擁核陣營所樂見的。

無可迴避的核能成本警鐘

IEA 報告指出歐美不願意投資新核能電廠計畫的根本原因是在於興建延宕與成本飆升,原本期待芬蘭、法國以及美國進行中的四個新核電計畫可推動核能復興,但美國南卡的 VC Summer 核電計畫在因興建成本不斷增加,故電力公司在已經投資 90 億美元的狀況下,還是寧願認賠殺出,於 2017 年終止此計劃。

其他三個持續興建中的計畫,其興建成本已增加為規劃時的三倍,平均工程延誤期更超過五年。平均而言,近期核電平均興建成本已達 2005 年四倍以上。

另一方面,IEA 在報告中亦證成了「核綠互斥」此論點,直指「核電發電量的削減強化了各國對於再生能源的需求」(Lower nuclear output reinforces the call on renewables)。IEA 分析中提出,在以達到巴黎協議減碳目標的永續發展情境下,原本已開發經濟體中的核能發電量在 2018 年至 2040 年間約需增加 10%,但若不推動核電廠延役,將會導致核能發電量減少 65% 左右。

但這減少的缺口,卻是可由再生能源補足,不會增加燃煤甚至燃氣的發電量。該報告中指出已開發經濟在未新增核能投資的狀況下,仍是有可能達到巴黎協議的減碳目標,雖然在技術上會較為困難。事實上,目前已經有不少國家與地方政府是在推動非核同時,亦提出積極的去碳化目標。

減碳,非核亦可

面對 IEA 的減碳非核不可的論調,亦引起其他的學者的批評。

史丹佛大學 Jacobson 教授指出「認為燃氣才能替代核能是種迷思,風力或太陽能,加上儲能電池,成本更較燃氣為低。」針對 IEA 建議各國應修正電力市場設計以支持既有核電延役的建議,他則表示「IEA 倡議各國補貼昂貴且發展不利的核能,而非增加風力與太陽能等再生能源發展預算,是種不負責任的作為。相較於補貼核能,後者可以較低的成本,減少更多的排碳量與空污。」

Jacobson教授同樣致力於全球高再生能源情境模擬的芬蘭拉彭蘭塔理工大學(Lappeenrant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Breyer教授則指出:

依據其與看守能源集團合作的研究成果,能源轉型絕對不需要新增加核能。根本原因乃是其災難性的成本、無解的核廢難題、恐怖攻擊的脆弱性、科技風險、鈾燃料的有限性以及核武擴散的疑慮

 

面對 IEA 指出以再生能源替代核電,將會導致成本增加一事,Breyer 教授則分析「減少核電會導致較高的成本的分析結果,乃是基於過往 IEA 的評估模型中,高估了再生能源成本,低估了核能成本。其模型中的參數選擇,已悖離實際上的核電與再生能源的真實成本。」

長期進行全球核能產業發展情勢觀測的 Mycle Schneider,則批評 IEA 認為只靠政治決心就可以扭轉全球核能發展趨勢,讓 2040 年時核能發電量較今增加 80%,其實是欠缺產業發展可行性的,亦悖反了過往三十年間發展趨勢。

美國前核管會主委的省思

核電是否是拯救氣候的救星,曾任美國核管會主委的 Gregory Jaczko,日前則於《華盛頓郵報》投書,直指「現在真正的選擇是拯救地球抑或拯救垂死的核工業。我選擇拯救地球。」The real choice now is between saving the planet and saving the dying nuclear industry. I vote for the planet.

面對成本激增與工期延宕的美國新建核電計畫,Jazko 投書中強調「歷史表明,核電所涉及的費用永遠不會改變。在整個設計,工程和施工過程中,美國過去的計畫既已展現出類似的成本增加趨勢。技術和安全需求過於複雜和嚴格,無法轉化為易於設計和構建的設施。無論你對核電的立場為何,沒有人能負擔得起為兩座電廠付出這麼多錢。要在美國新建核電廠,已經不太可能了。」

面對以核方能減碳的討論,以及日本因福島核災後核電大規模停機下,短期間僅能火力電廠替代,致使排碳量增加的狀況。Jazko 投書中則指出:

「關閉世界各地的核電廠會導致類似的結果嗎?福島事故發生八年後,這個問題得到了回答。日本 50 座反應堆中只有不到 10 座已經恢復運營,但該國的碳排放量已降至事故發生前的水平以下。

日本是如何做到的?日本在能源效率和太陽能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事實證明,依靠核能實際上是應對氣候變化的一個壞策略:一次事故就抹消掉了日本仰賴核能達成的減碳成效。只有轉向再生能源和節能才能使該國重新邁向減碳目標。」

「那美國呢?核能約占美國電力生產的 19 和大部分無碳電力。可以在不增加碳排放的情況下逐步淘汰核能嗎?如果完全取決於自由市場,答案是肯定的,因為核能比今天幾乎任何其他電力來源都貴。太陽能,風能和水力發電等再生能源的發電成本低於喬治亞州正在建設的核電廠,而且在大多數地方,它們比已完成硬體建設成本攤提的核電廠的發電成本更低。」

於該文章的結尾,Jasko 更回顧其從核能從業人員轉而投向再生能源的心路歷程,指出「2016 年時,我觀察了這些趨勢,成立了一家致力於建造海上風機的公司。從欣賞核電到擔心核電,我已走完這趟旅程:這項技術不再是應對氣候變化的可行戰略,也不是具有競爭力的電力來源。它是危險的,昂貴的和不可靠的,放棄它不會帶來氣候厄運。」

核能減煤的悖論

近期臺灣核電倡議人士,亦欲於明年大選發起重啟核四公投,更屢次強調唯有推動核電方能減少臺灣的燃煤使用。但事實上其對於未來的臺灣電力結構提案中,燃煤火力的占比均高於當前官方的能源轉型規劃。

如依據馬英九前總統屢次提出的「綠能 10 %、核能 20%、天然氣 30%、燃煤 40%」的 2025 年電力結構情境,則該年度燃煤發電量將仍維持在 1222 億度左右,只較 2018 年時的燃煤發電量減少 32 億度左右。但目前官方的能源轉型目標,則是訂定了 2025 年燃煤發電量要削減至 851 億度的規劃,可較馬前總統的「高核煤、低綠能」情境中的燃煤發電量減少 370 億度,相當於台中火力電廠 2018 年的全年發電量。

故擁核人士於街頭上,以「非核家園就是以肺發電」遊說民眾參與連署之時,應正視自方陣營從未能真正提出「核能減煤」情境的矛盾,方是參與公共政策討論的正確態度。

RE100 國際綠電年報紀要:台灣首度被寫入報告、企業對綠能需求看漲


RE100 國際綠電年報紀要:台灣首度被寫入報告、企業對綠能需求看漲

2019.05.03低碳生活部落格/文:高宜凡

「我們了解到,使用具成本效益(cost-effective)的低碳能源,是讓企業持續成長、而且提高韌性(resilience)的關鍵!」

低碳生活部落格/文:高宜凡

趕在去年底於波蘭舉辦的 COP24 前,百分百綠倡議組織 RE100 提早發表了 2018 年報《MOVING TO TRULY GLOBAL IMPACT: INFLUENCING RENEWABLE ELECTRICITY MARKETS》,這不但是該組織第四度發表年度工作報告,更彰顯了「企業」對綠電市場發揮強大主宰力的趨勢。

亞太成亮點,「台灣」首次被寫入

年報首先揭露,截至 2018 11 月,RE100 已吸引全球 155 家企業加入,短短一年內增加了 37 家新會員,包括兩家台灣企業:大江生醫(TCL)、科毅研究(3dL Inc),事實上,另一家歐萊德(O'right)也在不久前加入,只是來不及列入統計。巧的是,RE100 前三名台灣會員,清一色皆來自美妝與保養品產業。

上述 37 家新面孔,即有10家來自日本,大洋洲也在去年出現天字第一號:澳大利亞聯邦銀行(Commonwealth Bank of Australia),整個亞洲和大洋洲累積已有 25 RE100 成員,僅次於歐洲(77家)和北美(53家)兩大區域。

從企業總部所在國家來看,美國(51家)和英國(29家)依舊遙遙領先,急起直追的日本(13 家)也可列入領先群。值得一提的是,「台灣」不僅首次被 RE100 寫入,年報內容還多次提及,似乎頗為關注台灣的綠能市場發展。

能源消費部分,這 155 家企業每年合計能源需求高達 188 TWh(太瓦時,10 億度電力),若將其視為一個國家,足以名列全球第 23 大電力消費國。(去年數據為:122 家企業、用電需求 159 TWh、世界第 24 大用電國)

平均目標 2026 年,逾 1/4 已用 95% 綠電

進入正題,該報告統計的是 2017 年的能源使用狀況,那一年,RE100 會員合計採購了 72 TWh 由再生能源產製的電力,比前年(2016 年為 51 TWh)成長超過 4 成。這些清潔電力大可滿足孟加拉、斯里蘭卡兩個氣候高風險國家的用電需求。

綜合上述兩組數字可算出,現階段 RE100 會員的平均綠電採用率為 38.3%,這般水平遠超過 REN 21 報告《Renewables 2018 Global Status Report》揭露的全球綠電平均值(26.5%)。至於外界關心的 100% 綠能達成時間,現階段 RE100 俱樂部平均設定年份為 2026 年,多數(逾 3/4)都把目標設定在 2030 年以前,有意跟進的企業可多參考。

再看各別公司表現,超過 20 家公司已實現了 100% 再生能源終極目標,近 1/4 的綠電使用率超過 95%。要選「最佳進步獎」的話,《MOVING TO TRULY GLOBAL IMPACT: INFLUENCING RENEWABLE ELECTRICITY MARKETS》特別表揚了「惠普公司」(HP),他們在 2017 年有一半電力產自再生能源,大幅超越 2016 年的 16% 之外,更提前突破之前設定的 2020 年綠電目標(40%)。

「我們了解到,使用具成本效益(cost-effective)的低碳能源,是讓企業持續成長、而且提高韌性(resilience)的關鍵!」惠普永續長 Nate Hurst 直說。

除了惠普,彭博(Bloomberg)、強生(Johnson & Johnson)、匯豐(HSBC)、數據中心運營商 Equinix 等企業,也有不錯進展。印度乳品業 Hatsun Agro 也被點名,該公司去年才加入 RE100,透過大量的自發自用機組和「再生能源購電契約」(Power Purchase Agreement,簡稱PPA),綠電使用率快速飆升到 69%

觀察行業類別,「金融業」(Financials)仍然是 RE100 最大宗的會員來源,2018 年成長到 39 家,其次為「非必需消費品」(Consumer Discretionary)的 33 家,和「日用品」(Consumer Staples)產業的 23 家,行業分布趨勢和去年一致。

可是,若從綠電使用率來看,2017 年平均綠電使用率達 73% 的「資訊業」(Information Technology),可說是鶴立雞群,接下來才是金融業的 58% 和「材料業」(Materials)的 44%。反觀能源需求最多的日用品業,綠電採用率(18%)竟在各行業中墊底。

資訊業帶頭拚綠電的狀況,去年底的 Bloomberg 報導〈Tech Investments Are Powering Up Clean Energy〉寫得很清楚。包括 AlphabetGoogle 母公司)、Apple(蘋果)、亞馬遜(Amazon)、微軟(Microsoft)和Facebook(臉書)等科技巨擘,自 2010 年來透過各種手段,合計採購了近 18GW 的綠色電力,堪稱各國綠能市場上的大買家。

值得注意的是,科技業投資綠電的動機,除了彰顯自家企業社會責任(CSR),還有理性的經濟誘因及財務考量,更可能是為往後商機鋪路的佈局策略,如 Alphabet 2009 年啟動的無人自駕車「Waymo」研發計畫,假使有朝一日成功上路,便得投入後端的基礎設施,需要大量由再生能源供應的清潔電力和充電服務網絡。

3 大取得管道,PPA 直購最被看好

外界最關心的取得管道,「非捆綁式能源證書(Unbundled energy attribute certificate purchase,簡稱 EAC,即購買綠電憑證)以 46% 的比重奪回第一,「供應商合約」(Contract with suppliers,公用事業提供的綠電)小跌至 35%,廣被看好的「再生能源購電協議」(Direct procurement from off-site grid connected generators,又稱 Power Purchase Agreement,簡稱 PPA)則繼續攀升至 16%,可說是當前最主流的 3 種綠電採購方式。

由於再生能源獲取管道受限於各國法規及綠能推廣進度,檢視不同的區域市場,便會發現明顯差異。以 RE100 會員數最多、再生能源用量也最大的美國為例,當地多達 2/3 綠電都仰賴 EAC,歐洲地區的會員,則習慣向既有電廠購買綠電(62%)。

急起直追的亞洲,則是「自發自用」(self-generation and consumption)的愛好者,這次年報統計 RE100 會員合計擁有 350GW 的自發自用綠能機組,其中 42% 都位於亞洲(僅次於歐洲的43%),而且近 6 成都用「太陽能」,而非 RE100 俱樂部主流的「風力」。

企業需求看漲,就怕「政策」卡關

有鑑於各國推動綠能的狀況不一,RE100 每年都會對成員進行意見調查,挖掘企業應用綠能的驅動力和障礙為何。

呼應前述 Bloomberg 報導的觀點,RE100 成員表示投入綠能的前兩大誘因為:「管理溫室氣體」(95%)和「企業社會責任」(95%),緊追在後的便是「再生能源的經濟效益」(80%)。如美國企業 Iron Mountain 表示,再生能源每年可替他們創造兩百萬美元的成本節約效益,電信龍頭 T-Mobile 則估算,該公司在美國投資的清潔能源設施可在未來 15 年省下一億美元相關支出。

相對的,當問及推廣障礙為何?第一名是「監管制度的不確定和複雜性」(78%),其次為「再生能源的成本競爭力」(76%)。

值得注意的是,前 5 高的障礙,竟然有 4 項都屬於「政策」因素,包括:電力批發市場不健全、欠缺稅務優惠等誘因、不易申請具公信力的憑證等。顯見在企業推廣綠能的路途上,仍得仰賴政府提供更多協助,打通繁瑣的行政流程及法規環節。

當初 RE100 成立的動機,即是希望透過企業採購和產業鏈帶動效應,擴大綠能的市場規模和普及率。這次年報統計的 155 家成員,每年合計營收超過 4.5 兆美元(約 5% 全球 GDP),經營範疇遍及 140 個市場。為獲取更多、更穩定的綠電,RE100 俱樂部已投入上千億美元,成為能源市場上難以忽視的強大力量。

從直接採購、供應鏈管理、到提出政策建言,企業主宰綠能市場的趨勢愈來愈清晰。去年便有多家 RE100 日本會員發起連署,呼籲政府加快制定 2050 年零排放政策,蘋果也開始對亞洲供應商施予壓力、要求改用清潔電力,釀酒業龍頭 AB InBev(百威)更在美國推出標榜 100% 綠電製造的環保啤酒。

面對企業「我要綠電」的強大需求,相關單位(政府及電廠)可得好好接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