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文章

2019年4月13日 星期六

針對馬江推核四重啟 草根調查:逾半民眾不願表示意見


針對馬江推核四重啟 草根調查:逾半民眾不願表示意見

2019-04-12 〔記者林曉雲/台北報導〕

草根影響力文教基金會今天發布一份能源政策民調,44%受訪民眾認為不能廢除核電,42.45%認為台灣目前要廢核言之過早,「相信」和「不相信」政府聲稱能穩定供電的保證各約3成,但值得注意的是,民調問「是否贊成馬英九和江宜樺主張重啟核四、核一二三延役」,受訪民眾高達56.77%「不表示意見」,支持僅24.85%,反對18.37%。

草根民調共計1034名民眾有效受電訪,受訪者女大於男,年齡分布尚平均,大學和專科學歷較多,68%無政黨傾向,偏藍17%,偏綠15%,但受訪者以退休、商業和家管等較多。靜宜大學教授顏永森表示,這次調查結果顯示,民眾對能源政策多不清楚或感受不到政府積極作為,才會選擇不表示意見。

去年公投結果多數民眾支持「以核養綠」,公投發起人清大原子科學院院長李敏認為,台灣未來會缺電,主張核能與自然能源並存。中央政府則朝著「2025年達成非核家園」目標邁進,以50%天然氣、30%燃煤、20%再生能源,完全取代核電。

清大工程與系統科學系教授葉宗洸表示,前幾天氣溫高,用電量愈來愈多,政府卻已在透支未來的電力,政府打算用再生能源來替代除役核電,目前進行的進度又令人憂心,他預言2021年就會缺電;淡江大學經濟系教授廖惠珠表示,民眾關心空污議題,火力發電廠勢必須降載,再生能源最大問題是間歇性發電,2025年之前就會面臨很大缺電危機。

出席記者會的學者尚包括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陳中舜、醒吾科大副教授蔡志明等人,會中對政府提出建議,民眾對於「為穩定發電,核電不能廢。」、「不用核電, 將造成供電量不穩問題。」、「台灣目前要廢核言之過早」、「政府應尊重公投結果將核電當備用電源」四議題,同意大於不同意,政府應加強能源政策溝通與民眾宣導,且應負責任推動可行且完善能源政策。


 

領航太陽能/昕陽節能 官網正式開站了-內容包含公司太陽能案場實績外更有許多太陽能投資相關資訊,歡迎點閱參考—


領航太陽能/昕陽節能 官網正式開站了-內容包含公司太陽能案場實績外更有許多太陽能投資相關資訊,歡迎點閱參考


 

歡迎電廠投資人/太陽能系統商尋求代工

領航太陽能服務項目

太陽能電廠施工規劃-場勘/規劃/台電,能源局送件/現場安裝

能源商太陽能統包工程-

同業太陽能光電代工EPC-模組鋪設/機電工程代工

太陽能屋頂租賃

太陽能電廠維運

太陽能自用電規劃

 

太陽能施作類型

鐵皮浪板屋頂--太陽能規劃施工/能源商統包代工/同業光電代工

RC水泥屋頂 --太陽能規劃施工/能源商統包代工/同業光電代工

地面型      --太陽能規劃施工/能源商統包代工/同業光電代工

 

(太陽能文件跑照/系統設計/光電工程現場施作/農業設施附屬綠能申請)

請電  0980505868(line)周小姐洽詢


 

太陽能發電有哪些投資方式?

1. 自有屋頂及資金:所有權人名下工廠及屋頂+自有資金

2. 出租屋頂:工廠/農業設施/農舍,等屋頂單純將屋頂出租,由我們出資來興建。

3. 太陽能投資人出資興建:

4. 各鄉鎮兼職太陽能經銷商:有聽過屋頂也能賺錢嗎?

 

 

 

領航太陽能鋁擠型支撐架/太陽能壓板/H型連接座 用料--

<<太陽能投資長達20年有些材料不能說省就省>>

 

為了能提供給投資人更好的太陽能光電系統結構設計,H型支撐架/太陽能壓板 由公司自行設計開模,鋁擠型支架用料優於同業更能增加颱風來襲時整體太陽光電系統的抗風壓強度.

呂錫民:全球再生能源發展現況與展望


呂錫民:全球再生能源發展現況與展望

【大紀元20190413日訊】

面對傳統源供應體系的先天制約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矛盾,氣候變遷生態環境破壞與人類追求保護自然的矛盾,世界主要國家都將發展再生能源視為重要依託,滿足其對能源基礎設施更新換代、技術競爭以及政治外交等方面的戰略需求。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在帶來經濟困境的同時,也為各國調整發展方向留下了喘息之機,大規模促進低碳產業發展的經濟刺激方案隨後出台。在這一背景下,國際再生能源產業在21世紀的第一個十五年裡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2015年再生能源占全球能源供應比例已達12.2%

經過多年努力,再生能源發展已取得了明顯成效,成本持續下降,市場不斷擴大。作為增長最快的能源產業,再生能源已經成為許多國家不可忽視的新經濟增長重點。在2017年,再生能源占全球發電淨增量的70%,再生能源發電量創下有史以來最大的年增長率,估計全球增加1.78億千瓦,比2016年增加9%。太陽能光電新增量占所有再生能源新增電力的55%,其次為風電(29%)和水電(11%)。其中,光是新的太陽光電發電量就高於燃煤、燃氣和核電的總和。全球在再生能源領域的投資同樣顯著增長,在過去十年當中增加了近八成,2017年的總投資達到3330億美元,中國、歐洲、美國則佔再生能源總投資金額的75%,再生能源已成為新興產業投資的熱門領域。

隨著再生能源產業規模的擴大,全球再生能源領域的就業人數逐步增多,據21世紀再生能源政策網(RenewableEnergyPolicyNetworkforthe21stcenturyBEN21)估計,僅2017年的全球再生能源相關就業人數就高達1030萬人。當前,全球已有179個國家/地區制定了再生能源發展目標,其中更有57個國家主張100%電力政策。以相關激勵政策來促進風電產業發展,到2017年底,全球累計風電裝機容量已達到539億千瓦,風電設備容量也從千瓦級達到百萬瓦級,目前5-6百萬瓦的機組已在運行。太陽光能發電目前已是一種較為成熟,可靠的技術,並已經逐漸從過去用於獨立的系統,朝大規模並網方向發展,累積安裝量達到4.02億千瓦。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的石油危機以來,以美國和巴西為主的一些國家開始推行燃料乙醇發展,2017年全球燃料乙醇的產量約1.06億公升,生質柴油產量達到0.37億公升。

能源產業要對全球2/3的溫室氣體排放負責,而該產業排放量的增長比其他任何部門都要快。根據國際能源總署預測,假設全球GDP平均增長率為3.6%,在現有政策情景下,2009-2035年,全球能源需求將增加51%,年增長1.6%;新政策情景下(考慮全球已實施或公佈的能源方案、目標、政策)。全球能源需求將增加40%,年增長1.3%,各項技術增長率,如下圖所示;450情景下,將增長23%,年增長0.8%。只有抓住再生能源,再加上力度大的節能措施,才是人們所需要的最佳的快速減排辦法。再生能源資源儲量十分豐富,僅現有潛力已超過全球經濟能耗數倍。通過發展再生能源、提高能效,世界各國皆可滿足其多數的能源需求。

世界排放最大、經濟發展最快的幾個國家,再生能源資源量巨大,包括中國、美國和歐盟的風力資源便可生產超過其當前消費的所有電力。從全球來看,發展再生能源已經成為包括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內的世界各國所共同採取的措施,目前已經有120多個國家制定了法律、法規或行動計劃、通過立法的彈制性手段保障戰略目標的實現,發展本國的再生能源。未來,再生能源將繼續保持快速、穩定發展,逐漸主導全球能源供應。包括IEA在內的國際機構、綠色和平組織(Greenpeace)、世界自然基金會(WorldWideFundforNatureWWF)等國際非政府組織(Non-GovernmentalOrganizations.NGO)和英國石油(BritishPetroleumBP)等能源公司都在不同時間尺度(202020302050)上對全球包括核電在內的未來非化石能源的發展進行了分析和展望。

低碳(lowcarbon),意指較低(或更低)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為主)排放。隨著世界工業經濟的發展、人口的劇增、人類慾望的無限上升和生產生活方式的無節制,世界氣候面臨越來越嚴重的問題。二氧化碳排放量越來越大,地球臭氧層正遭受前所未有的破壞,全球災難性氣候變化屢屢出現,已經嚴重危害到人類的生存環境和健康安全,即使人類曾經引以為豪的高速增長或膨脹的GDP也困環境污染和氣候變化而大打折扣。也因此,各國曾呼喚「綠色GDP」的發展模式和統計方式。

2012125日,歐盟委員會正式對外公佈了《能源路線圖2050》,基於一系列情景分析,描繪了未來「零碳能源體系」,並提出了所需的政策框架及即將實施的行動方案,從而將使得歐盟成員國在能源發展方面做出必需的抉擇,並為私營投資創建穩定的商業環境,特別是需要在2030年之前實施此路線圖計劃。

其中主要相關指標:電力在能源結構中將會比現在發揮更多重要作用,在終端能源需求中所占份額到2050年達到36%~39%,交通運輸領域和供熱製冷領域的脫碳化作用顯著增強;到2050年一次能源需求需要降低32%~41%;再生能源在終端能源消耗中所占份額大幅提升,到2050年從目前的約10%增至55%以上,天然氣、石油以及固體燃料等其他能源的比例也將發生較大的變化。此外,總體能源系統成本到2050年將略少於歐盟GDP總額的14.6%(基於CPI2005年這一比例為10.5%)

可見,能源相關產業將作為歐盟能源供應和節能減排的源頭,成為實現《能源路線圖2050》確立目標的關鍵。為此,《能源路線圖2050》對歐盟能源產業發展,從供應可靠性、技術競爭力和產業減碳化三大主導方面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美國雖然沒有加入《京都議定書》,但近20年來,美國十分重視節能減碳的推廣與進行。美國於1990年實施《清潔空氣法》,2005年通過《能源政策法》,20077月美國參議院提出了《低碳經濟法案》。具體措施如下:

(1)改造傳統高碳產業,加強低碳技術創新。

(2)應用市場機制與經濟槓桿,促使企業減碳。

(3)美國清潔能源與安全法案。

內容主要涉及清潔能源、能源效率、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邁向清潔能源型經濟等方面。

美國擁有豐富的各種再生能源資源。再生能源能夠在接下來的幾十年中提供大量的電力服務。自2008年以來,美國使用風能、太陽能、地熱能等發電量增加一倍,例如風能從2008年的55.4兆瓦小時增加到2017年的254.3兆瓦小時。2017年,再生能源在美國電力供應中占16.7%,其中有7.3%來自水電,6.2%來自風電,1.5%來自生質能,1.2%來自太陽能,0.3%來自地熱。

電力需求情況與兩方面因素有關,即人口增長與經濟發展。在低需求假設中,新型技術、積極的社會態度以及相關的政策等促使能源效率得到提高。在此假設中,電力需求在未來幾十年增速較慢,2050年電力需求量約392兆千瓦小時;不過在高需求假設中,能源效率仍然保持目前水準,導致2050年電力需求量高達5.1兆千瓦小時。美國國家再生能源實驗室(NationalRenewableEnergyLaboratoryNREL)與麻省理工學院、美國能源部實驗室、工業界、高校、政府部門等各界人士共同參與,完成了《美國再生能源發電前景研究》(RenewableElectricityFuturesStudy)。在這一報告中,NREL指出,今天的再生能源,包括已經商業化的再生能源,如果合理開發和利用,到2050年,可以滿足美國80%的能源需求,同時滿足每個家地區的每個小時的電力需求,而無須依賴於再生能源的新技術。

COP21氣候峰會,195個締約國通過《巴黎協定》,加強全球因應氣候變遷,目標為全球均溫控制在2攝氏度以內,並以1.5攝氏度之內而努力,也意味著世界各國未來減碳責任的重大。發展再生能不僅能夠緩和溫室效應,並且可創造產業,增加就業機會,充分實現能源(Energy)、環境(Environment)、經濟(Economy)的所謂三「E」效應。

責任編輯:趙元

觀念平台-揚湯止沸的修法 難解農地工廠沉痾


觀念平台-揚湯止沸的修法 難解農地工廠沉痾

2019/04/10 工商時報 曾志超中華經濟與金融協會副秘書長

台灣農地被工廠占用的問題相當嚴峻,由於明年落日條款將屆經濟部提出的《工廠管理輔導法》修正草案送交立法院審查,惟其內容毫無新意,仍難以解決農地工廠的問題。

修法後毫無成效 違法工廠還變多了

農地工廠有其歷史背景,在1970年代台灣的經濟結構由農業轉向工業,取代原有的農業經濟時代,帶動農村的經濟,謝東閔擔任臺灣省主席時,倡導「客廳即工廠」運動,鼓勵家庭代工,擴大外銷,農地工廠如春筍般地冒出,政府也默許其存在,未積極取締。然由於其數量愈來愈多,不少還排放有毒的廢水或廢棄物,汙染周邊的環境,造成農地破碎化,不得不正視此問題。2010年首次修訂《工廠管理輔導法》第34條第一項:「中華民國97314日前既有低污染之未登記工廠,其符合環境保護、消防、水利、水土保持等法律規定者,得於本法修正施行後二年內,向地方主管機關繳交登記回饋金,申請補辦臨時工廠登記,不受第15條第2款、第3款規定之限制。」亦即2008314日前既有低污染之未登記工廠,可申請補辦臨時工廠登記,輔導期間最後期限為201762日。回饋金則是按照農委會訂立的《農業用地變更回饋金撥繳及分配利用辦法》,支付當期公告土地現值5%即可補辦臨時工廠登記。縱然有如此優惠的條件,但成效仍不彰,2014年再次修訂《工廠管理輔導法》,將輔導期間延長三年,明文至202062日止。

根據監察院去年11月的調查報告顯示,截至2018731日止,各地方政府受理未登記工廠申請補辦臨時工廠登記家數計11,440家,通過第一階段核准家數有9,461家,通過第二階段核准取得臨時工廠登記家數有7,332家,其中已取得土地及建物合法證明文件之家數僅有4家,惟該4家工廠本屬合法,僅係未辦理工廠登記。易言之,施行8年成效為零,違法工廠還變多了,台灣尚有3.8萬家農地工廠。

法案爭議繁多

眼看補辦期限明年將至,卻還沒有任何一家完成法定變更程序,又準備第三次修法因應。該法案有以下諸多疑義:

首先,延長既存違建產生時間缺乏正當性:前二次修訂《工廠管理輔導法》,都以2008314日前設立的工廠為補辦臨時登記的前提,此次大幅延後8年至2016520日毫無依據可言,平白讓這8年間違法占用農地的工廠也能納入輔導之列,再批評彰化縣近期新增違法工廠,可謂是五十步笑百步。唯一可以聯想到的時間,就是民進黨政府開始執政的時刻,難道政黨輪替前的問題,新政府就可以不管?執政者原本就應概括承受所有的國家問題,不分過去、現在或未來,不應予以切割。

其次,汙染產業界定亦有爭議:該法案就地合法的前提就是需為低汙染產業,其主要依據係經濟部《未登記工廠補辦臨時工廠登記辦法》第四條附件所列的非屬低污染事業,原有50項產業被列入,2011年修訂時縮減為36項,排除水泥製品製造、瀝青混凝土、鋼鐵鑄造業、電子管製造業、玻璃纖維與輪胎製造業等,但被排除的產業實務上仍有相當的機會造成汙染,例如: 鋼鐵鑄造業的事業廢棄物就有廢酸洗液、感應電爐爐碴、廢鑄砂等高汙染物。

第三,就地合法的負擔過低: 合法企業依照法律規定在都市計畫工業區、非都市土地編定為丁種建築用地、依法編定開發之工業區或其他依法令規定可供設廠之設立工廠,需要負擔較高的土地成本。而在農地設置工廠的業者不但購地成本偏低,還可能汙染周邊的農地或干擾農業正常使用,按照法案規劃納管期間需繳交納管輔導金。改善計劃期間繳納營運管理金,取得特定工廠登記繳交回饋金即可辦理使用地變更登記。目前回饋金之繳交基準為農地獲准變更當期公告土地現值之50%,經濟部有意調降至10%。只繳交極低的回饋金與相關規費,即可就地合法,有如懲罰遵守法律的企業。

第四,破壞國土整體規劃:20159月經濟部公告《特定地區個別整體變更編定為丁種建築用地興辦事業計畫審查與作業要點》,明定186個特定地區中,44個一般農業區內的違章工廠,在取得臨時工廠登記下,可向地方政府提出變更為丁種建築用地的申請,使其就地合法,當時就被環保人士痛批可能擴大農地汙染。如今法案更大開後門,已無任何限制,連零星工廠都可繳納回饋金後變更為特定事業用地,使其就地合法,農地汙染勢必更加嚴重,國土規劃已經蕩然無存。

最後,從2010年起開始針對農地工廠提出解決方案後,已經將近9年,成效幾乎等於零,不得不在10年大限前修法延長。但此次修法預計在未來十年內解決38千家違法工廠的問題,期間需處理拆除新增工廠、納管、改善計畫、變更土地使用分區,簡直是不可能的任務,10年後執政者恐再推給歷史共業、中央人力不足、地方政府執行不力以及環保人士抗爭,屆時再度展延就行了。